大鲵为什么叫娃娃鱼,由何种原因被称为娃娃鱼

娃娃鱼学名大鲵,大鲵是我国特产的一种珍贵野生动物 。 那么,大鲵为什么叫娃娃鱼,由何种原因被称为娃娃鱼呢?下面跟农村养殖网一起来看看吧!

大鲵为什么叫娃娃鱼,由何种原因被称为娃娃鱼

文章插图

一、大鲵为什么叫娃娃鱼,由何种原因被称为娃娃鱼
因其夜间的叫声犹如婴儿啼哭,所以俗称为“娃娃鱼”,它实际上并不是鱼,它名之曰鱼而非鱼,是我国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,它的外形有点象壁虎,体长一般为1米左右,最长的可达2米,体重为20—25公斤,最大的达50公斤 。
它的头宽大而扁平,表面有明显的疣状粒 。 眼小,位于头背,无眼睑,这是长期适应水下生活而退化的结果 。 弧形的口裂十分宽大,上下颌具多数大小相似的细齿,有利于取食 。 体躯宽扁而壮实 。 侧扁的尾部很长,为体长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,尾的上下有鳍状物 。 四肢肥短,很像婴儿的手臂,据说也是把它叫做娃娃鱼的又一个原因 。
二、体型特征
前肢具4指,后肢具5趾,指(趾)间有微蹼,无爪 。 体表皮肤较为光滑,散布有小疣粒,受刺激时能分泌出似花椒味的白浆状粘液 。 沿体侧腋胯间有纵行皮肤褶 。 体色随栖居环境色彩而有差异,背面呈棕色、红棕色、黑棕色等,上面有颜色较深的不规则斑点,腹面浅褐色或灰白色 。 它可以用肺呼吸,但由于肺的发育不完善,因而也象青蛙一样,需要借助湿润的皮肤来进行气体交换,作为辅助呼吸,所以必须生活在水中或水域的附近 。 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看,它是从水中生活的鱼类向真正的陆栖动物演化的一个过渡类型 。
大鲵为什么叫娃娃鱼,由何种原因被称为娃娃鱼

文章插图

三、栖息场所
娃娃鱼平时喜栖于山谷清澈的溪流岩石底下,一遇大雨或山洪暴发,又常常离开水面,有时还会攀缘上树 。 专以鱼、蟹、虾、蛙等为食料,是山里水中的“恶霸” 。 有时威吓行人,乃至伤人 。 因此,井冈山人又称它为狗鱼 。 井冈山斗争时期,毛泽东在茅坪八角 楼曾以群众送给他的大鲵,启发、教育人民起来革命打倒土豪劣绅 。 井冈山溪涧纵横,洞泉密布,水清凉爽,是娃娃鱼生活的乐园 。 它白天常常潜息在清水的洞穴内,夜间游出洞穴,张口对着流水 。 让鱼、虾、虫、蛙等食物囫囵流入壮里,以此为寻食方式 。 《山海经、北山经》中曾写到:“泱泱之木……,其中多人鱼,其状如鱼,四足,其音如婴儿,食之无痴疾” 。
四、分布范围
大鲵的分布很广泛,黄河、长江及珠江中下游及其支流中都有它的踪迹,遍及北京怀柔、河北、河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四川、贵州、湖北、湖南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广东和广西等省、区,在我国古书中多有“鲵鱼有四足,如鳖而行疾,有鱼之体,而以足行,声如小儿啼,大者长八,九尺……”等记载,《本草纲目》中也说:“鲵鱼,在山溪中,似鲶有四脚,长尾,能上树,声如小孩啼,故曰鲵鱼,一名人鱼” 。 可见大鲵的形态和生活习性早已为我国人民所熟知,娃娃鱼的名字也一直传到现在 。
【大鲵为什么叫娃娃鱼,由何种原因被称为娃娃鱼】
大鲵为什么叫娃娃鱼,由何种原因被称为娃娃鱼

文章插图

五、捕食习惯
在两栖动物中,大鲵的生活环境较为独特,一般在水流湍急,水质清凉,水草茂盛,石缝和岩洞多的山间溪流、河流和湖泊之中,有时也在岸上树根系间或倒伏的树干上活动,并选择有回流的滩口处的洞穴内栖息,每个洞穴一般仅有一条 。 洞的深浅不一,洞口比其身体稍大,洞内宽敞,有容其回旋的足够空间,洞底较为平坦或有细沙 。 白天常藏匿于洞穴内,头多向外,便于随时行动,捕食和避敌,遇惊扰则迅速离洞向深水中游去 。 傍晚和夜间出来活动和捕食,游泳时四肢紧贴腹部,靠摆动尾部和躯体拍水前进 。 它在捕食的时候很凶猛,常守候在滩口乱石间,发现猎物经过时,突然张开大嘴囫囵吞下,再送到胃里慢慢消化,所以有些地方的歇后语说:“娃娃鱼坐滩口,喜吃自来食”即指此而言 。 成体的食量很大,食物包括鱼、蛙、蟹、蛇、虾、蚯蚓及水生昆虫等,有时还吃小鸟和鼠类 。 有趣的是,它还善于“用计”捕捉一种隐藏在溪中石缝里的石蟹,利用石蟹两只大螯钳住东西便不轻易松开的特点,将自己带有腥味分泌物的尾巴尖伸到石缝之中,诱使石蟹用螯来钳 。 一旦发现石蟹“中计”,便立即将其顺势拉出 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