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之以李报之以桃原文意思 投之以李报之以桃的意思

投我以桃 , 报之以李
解析释义别人送我桃子 , 我回报给他李子 , 与人交往要礼尚往来 , 相互友好对待 。 原文为“投我以木桃 , 报之以琼瑶” 。 后世演变成“投我以桃 , 报之以李” , 也可简化为“投桃报李” 。

投之以李报之以桃原文意思 投之以李报之以桃的意思

文章插图

出处作者【投之以李报之以桃原文意思 投之以李报之以桃的意思】出自《诗经?大雅?·抑》 。
诗经》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 , 它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 , 故又称“诗三百” 。 原创作者不详
背景湖源这个成语出自《诗经?大雅》中的《抑》 。 当时 , 周朝建立后 , 周武王封商王的儿子武度管理商朝的旧都般(河南安阳)武王为防武庚叛乱 , 又在朝歌周国设、鄘、卫三国 , 共同监視武庚 。 后武庚反叛 , 被周公派兵平定 。 周公封康叔在当时的卫地正式建立卫国 。 到周平王时期 , 康叔的第八世孙姬和灭西戎有功被赐爵为卫武公 。 卫武公是一个开明君王 。 他在执政期间 , 广听众议 , 多纳雅言 , 深得百姓称颂与爱戴 。 卫国出现了政通人和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。 卫武公并没有骄做自满 , 而是作诗自勉:“辟尔为德 , 俾藏俾嘉 。 淑慎尔止 , 不慈于仪 。 不僭不贼 , 鲜不为则 。 投我以桃 , 报之以李 。 彼童而角 , 实虹小子 。 ”意思是说 , 天下百姓都效仿君王的德行 , 其行为举止 , 都非常善良 。 他们都道言填行 , 不失礼仪 , 不逾本分 , 不特常理 , 众人皆以君王的行为作为为人处世的尺度 。 人以桃馈我 , 我以李报之 , 非常合乎情理如果有人说小羊生角 , 那就是自欺欺人了 。 充分体现了卫武公治国有方 , 愿与民众友好相处、彼此馈赠的安邦情怀 。
投之以李报之以桃原文意思 投之以李报之以桃的意思

文章插图

现实意义“投桃报李”所体现的思想 , 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尚往来 , 即“来而不往非礼也!”也有“人敬我一尺 , 我敬人一丈”的深刻意涵 。 比如 , 别入送你一个桃子 , 你没有丝毫表示 , 以后别人可能就不再送你礼物了 , 天长日久 , 交往就可能中断 。 反之 , 如果别人送你桃子 , 你即以李子或别的礼物回赠 , 这种相互之间的物物交换 , 看似平常 , 实则会增进友谊 , 成为相互信赖的朋友 。 这种礼尚往来是我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传统美德 , 至今仍被人们所推崇 。 这里所体现的是一种“报答”理念 ,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:知恩图报 。 唐代诗人孟郊的《游子吟》中有“谁言寸草心 , 报得三春晖”之句 。 意思是说 , 像小草一样的儿女就是竭尽一生的努力 , 也很难报答温暖而伟大的母爱 。
投之以李报之以桃原文意思 投之以李报之以桃的意思

文章插图

    推荐阅读